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1的文章

當我漸漸趨老(一)

剛讀到作家張曼娟臉書的貼文,如果我一切都好:有健康的身體,有穩定、有成就還看不到終結的事業或志趣,我就會百分百同意她的說法。她的貼文不知是不是源自於照顧老人家的感慨?以前回台灣陪伴母親,除了陪伴,也會實際負責一些照顧、協助母親復健的課業,看到、聽到母親因為病痛或復健時身體的疼痛的哀號或負面情緒,也會覺得母親不夠堅強、不夠有毅力、不夠感恩(並非要母親感恩她親生女兒的照料,而是要有感恩老天爺的心),就如同張曼娟在貼文說的:「 既然血氣已衰,就該心平氣和,對身邊的人多些體諒與同理心,對天地萬物有更多感謝。」然而母親過世後的這幾年,自己也漸入更年期,身體原來的老病症,隨著年紀的增添,更加的不適,也由於身體的漸漸老化和更年期伴隨來的症候群,導致這裡痛那裡痛。漸漸地,我竟也能體會到母親因為身體失能、痛楚,伴隨的對人生的失望、沒有期盼的心理層面的痛苦。雖然如同張曼娟貼文提及的,「子曰:『。。。 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老了就不要再有什麼 還想獲得的心態。想要得到更多錢財、更多注意力、更多主控權、更多晚輩的關心……往往成為痛苦的來源,也讓照顧者感到困擾。」但是,人性、或者動物本能,當失去生活能力,身體有很多痛楚,又無法自理時,是否很難控制因生理影響生理的壞情緒?是否會因為強烈需要安全感而渴望身旁有親人陪伴? 也是否會因為體能的失去,而希望親人能隨側照料? 老了,身體還可以自主,腦筋沒毛病,智能也沒有退化的時候,也許還能用理性思考問題、與晚輩相處。然而一旦身體不好,影響心理,甚至身體失能、智力退化、情緒無法控制時,又 如何管得了、 如何記得 之前所許下要漂亮退場的心願呢? 張曼娟感性、文筆好、古書名句也能引用、理解,也許是她現在仍有健康的身體,有穩定、有成就還看不到終結的事業或志趣,因此限制了她對重病老人的同理心,也缺乏對老而病的深刻理解。

書本斷捨離的差別待遇

 二 〇 一五年秋天,因為要重做地板,把念教育研究所的教科書幾乎全部丟掉。然而,我卻在二〇一八年,媽媽在世前的最後一次回台灣陪媽媽時,在住宿的旅店附近的三民書局,把媽媽之前誤以為我不要了而丟棄的大學中文系使用的書本買回來 (書局買的全新的書,不是被丟掉的書)。為什麼同樣是教科書,有些被丟棄,有些卻是花錢請回來呢? 對我而言,教育理念是日新月異的,過時的、有爭議的、或空談而無實際效用的教育理論和方法就像垃圾;而文學,有些是人的情感的抒發,有個別性和普遍性,像經典文學,就是歷經千錘百鍊並能反映出世人普遍情感或探討人性、人際關係的作品,是歷久彌新的,不會因時而過氣的。有些是紀錄人生面對各種情況的經驗。有些文學書則是閱讀詩詞曲賦的指引,縱有詮釋的看法、角度、深淺的不同,依然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