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過年回娘家

因為母親生病,我回去台灣,正巧碰到中國年。這個時節回去並不是計劃中的事,雖然之前也曾想望過農曆年回台感受中國年的熱鬧。不過也許到台灣時已經是初四了,也也許是現代的社會本就沒有什麼年節味兒,並沒有感到太濃烈的過年氣氛。況且回去的目的是探病、陪母親,回去前心情自然沈重,沒有歡慶的氣氛,正好不會讓我內在的心情與外在環境有太突兀的差異。
雖然這次回去,因為大家忙著照顧母親,沒能去遊山玩水、大吃大喝,但是看到母親比我自己胡想的情況好很多,心情總算安定下來,而且又能及時地幫母親換了醫生(妹妹朋友推薦的)和醫院,這趟旅程算是值得的。
現在想來,回去還是對的,雖然時間點並不是抓得那麼準,沒能在母親開刀時,陪在她身邊,但是至少趕上媽媽在新光開刀前,見到那個傲慢的醫生,因此強烈決定要對換醫生的事情採取積極的行動。所以就劍及履及和姐姐先去榮總探路、掛妹妹朋友建議的那個醫生的號。那個榮總的洪醫師,果然好,不僅醫術高明、有經驗,最重要的是人和藹客氣,講起話來斯斯文文、有條理,也能體會病人和家屬的心情,因此母親和我們才都能安心。而開刀也真的很順利,一切都在醫生的掌握和計劃中。
雖然回去時,要不是住妹妹家,就是住姊姊家,然而一個人回去,還是難免寂寞。僑居國外越久,就越覺得與家鄉的人、事隔閡, 父母親對待我總是比其他兄姐妹客氣,尤其是父親沒有喝酒清醒時。這次回去由於我控制不住情緒,爆發了因談話性政治節目所引發的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不同,而與兄妹激情辯論,事後覺得自己EQ太差,實在應避免這樣沒有交集的辯論,只是徒增自己的疏離感而已。然而比起後來父親藉酒澆愁(其實是裝瘋、發瘋)的事件,這件因意識形態和政治觀點不同起的爭論,又不算什麼了。父親藉酒發瘋是從我們小時候以來就不斷上演的戲碼,只是那時我們年紀小,心情上單純的只是厭惡、害怕,沒有想更深層的事,而這次的父親喝酒事件帶給我們的卻絕不僅是單純的厭惡、害怕而已,而是更多的對他憤恨、絕望、卻又夾雜著親情割捨不斷的擔心的複雜情緒。父親這次連續喝醉酒事件的第一天,原本只是小醉,但是因為母親的不屑和不悅,引發姊姊發言聲援母親,批評父親酗酒惹人厭,接著父親除了發表他那慣有的言論,我幾次回台就曾對我說過的或者又幾度地聽姐妹們談起的陳腔濫調:他之所以在我們這些女兒的心目中是個不好的父親,完全是母親蓄意破壞他的形象所致,事實上,他是個多麼好,一心一意賺錢養家,滿足我們這些小孩的所有需求,犧牲享受,痛苦無人知的好父親。這次喝酒事件的前幾天,其實就發生了一小段插曲:父親同學的小三,因為聯絡不到她的情人,於是帶著名酒跑到家裡來,央求父親幫她聯絡那個人,看看那個人與她失聯,是否真如他原配所宣稱的,因摔斷腿,不便外出。那小三的假設與推論是,父親是那人的同學不是情人,他的太太不會對父親說謊或隱瞞。這是題外話,重點是,那小三走後,由於牽引起一些前塵往事,父親感慨,那些原本在課業與智能都不如他的同學,現在個個比他強,而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自己的錯,都是母親的錯。由於母親的關係,害他這輩子有兩次發大財的機會沒有了,他指責母親間接帶給他的歹運與遭逢小人,甚至指責母親根本是個壞女人。不過,這些話並不是讓我真正地感到心驚,也許因為這不是頭一回聽到。 父親這次連續喝醉酒事件的第一天,讓我真正感到心驚與絕望的,也不是我從母親哪裏聽聞的,父親醉酒後會擊打隔間用的壁板,發出的怦怦聲,而是在他一方面吐出心中的不滿,一方面與我們爭辯,包括我抗辯他說拿六十萬台幣給我到美國唸書是子虛烏,等等事之後,他得不到我們認同,又哀怨、感嘆他一輩子的不順、懷才不遇、唯有杜康能解愁,卻又被我們阻止,痛苦無人能了之下,竟然拿起一把小刀,比劃自己的手腕,做出要切臂或割腕自殺的姿態,就在仍然在生病中等待手術的妻子面前;就在他的兩個女兒,我和大姐面前; 就在他唯一的外孫女,姐姐的小女兒面前。幸虧,在我、大姐,並叫姐姐的小女兒幫忙勸父親放下刀子,才化解了危機。接著便丟下『不吃晚飯』的話離開,隔天我在看到他時,他醉躺在客廳地上。這一次,我仍是多頭心情交雜著,擔心、害怕這樣老的人喝成這樣會不會出問題,卻又怨恨為什麼這個人老是這樣。。。
其實我和他爭吵那六十萬,並不是我在斤斤計較錢。而是有拿就是有拿,沒拿就是沒拿,原則問題。他是我的父親,無論如何都有養育之恩,這恩情是報答不盡的,和有沒有給我六十萬無關。但是一方面我必須釐清這六十萬的事,一方面我也必須讓兄姐妹們了解我沒那六十萬。當年母親在我訂婚後拿給我二十萬、親朋好友給的禮金和聘金,如果其中那二十萬,母親叫哥哥從賣藤床專利和那些年賺來的錢吐一點給我當嫁妝(母親叫我不要跟其他姐妹講),算是父親拿出來的,那也不是六十萬啊!我也實在很納悶?
回去的目的就是希望陪母親度過難關, 現在母親順利開完刀,正在靜養恢復中, 算是回去的目的達成了,就應該感恩,不必再多想什麼、或說什麼。  3/2014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電影「豐富之旅(A Trip to Bountiful)」

家教、教養還是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