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ry》影評「思想」起
早上在臉書看到有人(臉書註冊名:電影時間)影評「麥德遜之橋」,寫得真好!一直記得大學時老師提過這個故事(可是奇怪的是,剛查這部片是1995年上映,原著是1992年最暢銷書,我真是錯亂了?因為記得老師提過,所以去年還是前年看到 Amazon “Free” Prime Video(我真是勤儉持家!),而且是梅莉史翠普演的,就趕緊看。剛跟我先生說這事,我先生說我要不是在做夢,就是回到未來。另外一個遺憾的事:這座橋就在Iowa,離那個我們為了吃蟹腳而開兩個小時(來回四小時)去州府吃buffet的北京餐廳半個小時車程的地方。竟然在 Iowa待了七年多,都沒去造訪😭。
言歸正傳,先來說這則影評,作者先敘述她看這部電影的歷史背景,再談這部電影的主題,接著把電影情節摘要出來。作者把情節摘要出來這部分對我這個英文不是很好卻看英文原聲片的觀賞者,幫助很大。雖然我看得懂、聽得懂電影情節的主要脈絡,但是很多細節卻不是那麼清楚,而電影原著、編劇、或導演卻往往是透過這些細節來傳達主要角色的個性或細膩的情緒。除了摘要情節,影評作者也在摘要段落間、字裡行間穿插她的評論、賞析,以及影片欣賞後對自己一路走來的反思。
以下是影評人的原文,「影片開首她在日記裏描述,1965年,丈夫帶兩個兒女參加博覽會離家四天前的那個晚上,在準備晚餐的時候,心裏急不及待的期待着他們出門。。。準備好晚餐,呼喚子女過來餐桌,兒子甩門進來,女主角喊:「我說過多少遍不要甩門。」話音未落,丈夫進來,隨手就狠狠甩門,聲音更響。女主角不動聲色的吸了一口氣,又繼續佈置晚餐。然後女兒進來,徑直走到收音機前,直接馬上將女主角正在收聽的藍調音樂,調到流行金曲榜。女主角想說什麼,又沒說什麼,最終還是坐下來一起共進晚餐。短短一場幾分鐘的晚餐戲,已經看見女主角的毫無存在感,她處處都在,但又處處不在。一家人出門前的這頓晚餐是她準備和佈置的,但偏偏卻好像完全不關她事。飯後,為丈夫收拾行李,丈夫連抽屜都拉不開,女主角雙手一抽一下就拉開了;臨行前丈夫跟他說,「這四天我們不在,你可以嗎?」女主角眼皮都沒抬一下:「確定。」我想,她也許不知期待了多久了。那天晚上,她一個人坐在餐桌前,燈都沒開,就這樣坐在黑暗中,聽着收音機傳來的藍調音樂,笑容在臉上搖曳,悠然自得。期間,家裏的那條狗跑過來趴她腿上,她笑着抱起牠:「你很愛我嗎,你明知道我最討厭你。」她真的最討厭這條狗嗎?也許,她真的討厭照顧牠的生活日常,但也許,這一刻,對着這條狗,她可以就這麼隨意自在又任性地,說一句平時一定沒能說出口的話。這一夜,是她長久以來第一次的自我時間 — me time— 在上世紀60年代還沒有的這個概念這個名詞。第二天,正在前庭喝冰紅茶的她,遇上了Robert, 那個迷路的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也許,她只是太久沒有見過陌生人,太久沒有跟家人以外的人相處,太久沒有試過什麼新奇的人與事。她主動提出帶路,主動問他要不要喝冰紅茶,主動邀他要不要留下吃晚飯,晚飯後一起散步,又問他要不要回屋裡喝咖啡或嚐杯威士忌。一晚上的天南地北,浪跡天涯見多識廣又風趣幽默的他,向大半生人都困在愛荷華州一個偏僻小鎮的她,展示了外面那個遼闊無垠的世界,新奇又有趣。透過他,她窺見了外面那個精彩多姿的世界。一個外地男人,各地的故事,充滿刺激,她說:關於Robert這個男人的一切,都深深吸引着我。而更重要的是,在這四天裏,他對她的欣賞,肯定,和讚美,是她這二十年家庭主婦生活中所沒有的。他肯定了她的存在意義與價值,她不再是毫無存在感的存在。她說,她彷彿是另一個女人,但她更像自己了。而這個男人,還認識她意大利那遙遠荒僻的家鄉 —巴利,還曾經在巴利火車站旁的小餐廳,坐在那條紋傘下呷過咖啡。彷彿一早已經曾經這樣似有還無的彼此擦身而過。誠然,無根漂泊的他,在他世界各地又穿州過省在不同地點拍攝時,一定會遇上無數個這樣的住在偏僻小鎮的寂寞家庭主婦。沒有人知道,他有沒有和其他家庭主婦發生什麼纏綿悱惻的故事。她在第四天時就有這樣的質疑過,失控發飆過。但在她的日記裏,她珍藏的信件中,還有他過世後律師寄來的一大箱遺物:給她的信件,她的照片,為她拍照的照相機,關於他們生命中這四天的影集⋯ 她知道,他一直愛她,一直記掛她,直至死後,還要把骨灰撒在他們相遇的那道遮蓬橋下。於她而言,這是一段刻骨銘心,一生只有一次的愛情。第四天晚上,她淒然決定留下,想着不要傷害為人忠厚的丈夫,和那只有十六歲即將墮入愛河的小女兒。她哭著説:「一旦我們離開,我們的愛就變質了,我會抱着愧疚渡過餘生。」她知道,愛情故事裡的風花雪月同生活日常裏的瑣碎重複雞零狗碎,是兩回事。她一旦決定出走,這場戀愛,就會降格成為柴米油鹽。最後,女主角在丈夫的車裏看着男主角的車在雨中漸漸遠去,哭得不能所以。丈夫看着她,沒有好好去慰問關懷她到底怎麼了,卻掩不住厭煩的調高了收音機聲量去蓋過她的啜泣聲。而她,在這最崩潰的同時,努力控制收斂調節自己的情緒和表現,說我只是想靜一下。這也是電影裏最讓人心痛的一段。「女人在結婚生子後,一方面開始了她的人生,同時也結束了她的人生。女人計劃了一輩子,毅然放手要過安穩的婚後生活,卻在孩子們長大成人要離開時,什麼都沒有了;而人生還要繼續,但現在女人已經忘記了什麼事情會讓你感動,因為已經很久也沒有人這樣問過,甚至連自己也都不再這麼做。」多麼赤裸又真實的事實。我想起了Doris Lessing 的《To Room Nineteen》,也想起了趙南柱的《八二年生的金智英》,即管《麥迪遜之橋》原著小說與電影的背景是上世紀60年代,但女性婚後的生活與狀態,東方與西方,竟然與今天,還是相去不遠。。。。」這幾天,其實遠的來算已經好幾年了, 近者也至少幾個月了,尤其孩子們學校畢業各自就業,都像他們的父親一樣,在工業界,做個不起眼的小螺絲釘,空巢加上由中年漸漸步入老年,便經常會反思自己從少女時代一路走來,是否所做的選擇都是正確的。以我的聰明才智,上國立大學,應該不可說是個完全沒努力的小孩。只是小學國中高中時期有沒有足夠努力在後來才知道很重要的語文科,就值得商榷了。到後來已經選了文科,卻仍然醉生夢死,沒在大學時期好好趕上。」
影評人最後這段自我的反思,對我這個也是主修文科的家庭主婦,心有戚戚焉,完全道出了我的心聲。也許影評人是謙虛客氣的檢討自己,而我,自己清楚得很,這段反求諸己的批判文字,是我的寫照,我卻只是隱約在心中,從沒這麼清楚地用文字整理出來。
留言
張貼留言